你的位置: 首页>来访者园地>好文分享
    忽视自己的人,只能过低配人生
    编辑:南京心理咨询 来源:www.sos900.com 发布时间:2018-08-01 17:59:26

    惜惜是我发小的孩子,发小离婚后,和前夫各自都建立了新家庭,也有了孩子,而惜惜一个人被送到外婆家住。


    因为心疼这孩子,我隔三岔五会去看看她,给她买点零食买点书。


    有一年暑假,我又去看她,她听说我女儿已经开始学舞蹈了,特别羡慕。


    我问她:“妈妈不给你报舞蹈班吗?”


    她回答:“嗯。”


    “你想吗?如果想学,我跟你妈妈说,让她给你报。”


    她摇摇头。


    “她都已经不要我了。”说完,她将头扭过去,不让我看见她脸上的泪。


    倔强的惜惜,让我的眼泪夺眶而出,也一下子让我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小时候,我是家里那个被忽略的孩子,妈妈会给姐姐妹妹买新衣服,但是我穿的永远都是姐姐换出来的旧衣服。


    每次看到她们穿上新衣服,我内心特别羡慕,可是从来不愿说出口。


    我不敢为自己争取,亦不肯为自己争取,即便是寒冬的深夜,母亲将我身上的被子全部拉走盖到妹妹的身上。我也故意往外边再挪一点,偷偷地为自己盖上衣服。


    姐姐聪明漂亮,是父母的骄傲;妹妹天真可爱会撒娇,是父母最宠爱的对象。


    唯独我,永远是那个被忽视的对象,我的需要从没被看见过,就像眼前的小女孩惜惜。


    惜惜就是幼年时的我,我可能也是长大后的惜惜。小时候的情感与需求得不到积极回应,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会内化出一种行为模式:


    习惯性自我压抑与自我否定,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好东西,不敢拥有好东西。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与需要,是因为他对于积极回应的良好预期,这种预期来源于无数次的积极经历。


    相反,每一次被拒绝的经历,都会唤起种种羞愧、窘迫、丢脸的体验,出于趋乐避苦的本性,人们就会害怕再去体验那些痛苦的感受。


    于是,压抑需要、放弃需要就成为一种防御性的手段。


    这种习惯防御的人,在依恋关系中通常是“回避型依恋”。


    因为这些人在0-3岁的关键时期,种种情感与需求得不到父母,尤其是母亲的积极回应。


    久而久之,他们慢慢学会了自我保护的回避性策略,把注意力从母亲身上转移,而投注于阅读、积木、花草、电视、游戏……之中。


    在他们看来,这些一尘不变的事物比变动不局的人更为可靠,从这些物件身上,他们能够获取更强的掌控感。


    而一旦必须从外界的他人之中得到满足,就会唤起他们强烈的焦虑,因为他们害怕再次体验到婴儿期那种被拒时的窘迫感受。


    哪怕内心得渴望像一团火,也做出一副“我不需要”的冰冷态度。


    这种依恋模式一旦形成,人就开始陷在其中,被其慢慢蚕食。


    就像我,儿时需求屡屡得不到回应的成长经历,让我一步一步陷入无法挣脱的心理泥潭。


    这么多年来,我有意压抑着自己的需求,时常觉得自己不配拥有。


    在对外关系中,也总表现出冷漠拒绝、谨小慎微,并说服自己:“我不需要它。”


    我的一个朋友,他是一个特别好的人,对家人朋友有求必应,甚至还给姐姐的孩子找工作,买房子。


    但是对亲友越好,他就越不想见到他们,甚至会对他们有些厌烦。


    当察觉到自己厌烦的情绪,他甚至有一点崩溃的感觉。


    其实,这是因为他总是在满足别人的需要,但是从不滋养自己。


    他正在干枯。


    他问我怎么办?


    我说,看看你的内心吧,看看你的内在想要什么。


    问问自己:我到底需要什么?


    当他试着说出一个隐藏很深、甚至完全都不知道的愿望时,他泪如雨下。


    他说,他知道他想要的是什么了,接下来,他会去满足自己的需要,去滋养他自己。


    我想,这个练习,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做一做,问问自己的内心——


    我需要什么,我想要什么,我想要怎么样。


    搞清楚,弄明白,然后去满足自己,去滋养自己。


    只有这样,我们心底那个小孩才会慢慢长大,我们才能活成一个敞亮的、坦荡的、大写的人。


    南京悦慈心理咨询官方网站:http://www.sos900.com
    公益电话:400-088-1118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