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来访者园地>好文分享
    中国人的累从中国式的亲子关系开始
    编辑:南京心理咨询 来源:www.sos900.com 发布时间:2017-09-01 10:41:16

     

     

    《红楼梦》几乎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它伟大就伟大在栩栩如生的描述了中国人的人情世故,从而如实的刻画了中国人的生活形态和精神面貌。其著名的诗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更是对中国式生存哲学的深刻揭露。甚至千百年来,我们中国人似乎只忠诚于一门学问---那就是人情世故。


    从社会学、心理学意义上看,人情世故可称得上是一种组织内部秘而不宣的构成规则或构成文化,之所以秘而不宣,是因为大家都心知肚明。这套默认在每个中国人骨头里的处事原则和做人价值观似乎不需要被摆在桌面上提起。一个简单的事实即是:如果一个人不懂得人情世故,在组织中会遭到大家一致的排斥。可见这套规则已经完全内化了,如同一种通行的密码。


    可是为什么大家都心知肚明,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心知肚明,即我们从小就被教育成要懂得人情世故这种规则。


    毫无疑问是家庭。父母作为第一任老师,不管他们愿不愿意,常常是这个信条的忠实实践者。


    在这个信条的实践下,可想而知,从中国式的亲子关系开始,人情世故就开始浓烈的渗入,甚至中国人的父母,生儿育女都有自己独特的哲学观念和价值观念:养儿防老。


    “养儿防老”这种深入人心的观念,揭示出中国人生育子女是有很强的目的性的,这就是为了自己将来不至于老无所依,衍生出去,由养儿防老又进阶为“光宗耀祖”,即一个中国人在世界上活着的动力是为了让父母荣耀,这当然是在能养活父母基础上进一步的需求提升。


    从传统文化里,我们去看中国人的亲子关系会有如下几大特点:

    1. 中国式的文化要求人并不为自己活,而是为父母活,生命的动力应该来自于光宗耀祖。

    2. 中国式的亲子关系从一开始就不可能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它赋予父母很多的权力,同时对子女提出很多的要求。认为子女的存在应该满足父母。

    3. 中国式的亲子关系充满功利性,既然子女的作用是光宗耀祖,那么当子女不能发挥这一作用时,他的存在根基就摇摇欲坠。

    4. 由于上述几种情况的存在,中国式的亲子关系容易存在边界不清晰,父母与子女共生的问题。


    从上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中国式人情世故的雏形在中国式的亲子关系中就已形成:目的性很强,功利性也很强,有把人物化、工具化的倾向。


    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子女对父母有报答之情本是天经地义,甚至在动物界这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状态。但是上升到一种文化去要求,超越了养育之恩,或者拿着恩为的是实践一种功利的需求,总是与人道主义有些背离的。


     

     

    中国人的家庭很多都三代同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然后一个孩子。做中国式的小孩看上去似乎很幸福,但只要想到小孩出生的目的是要“养儿防老,光宗耀祖”这一条,便觉得这种幸福更是压力的代名词,一个中国式的孩子要背负家庭三代的寄托,尤其是在那些本身父母不成功,爷爷奶奶也不成功的家庭,这种寄托就更加旺盛。


    往往我们经常看到很多穷人家的孩子更有志气,便是这种寄托成功的典范。活的有志气,活的扬眉吐气,正是中国式人情世故的追求。而一个孩子扬眉吐气了,其代表的是其背后家长扬眉吐气的愿望。


    像很多我们追求的其他的东西一样,孩子不过是个父母相互攀比的工具。这也是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永远都是中国孩子的噩梦,一个集体憎恨的对象。


    遗憾的是在一个社会中,能扬眉吐气的毕竟是少数。在大多数人不能扬眉吐气时,他们要就要承担更多的心理压力,其中最厉害的压力便是来自父母的压力。按照中国式亲子关系的构成特点,一个中国人如果不能令自己的父母满意,不能让父母光宗耀祖,他存在于世的根基将被严重动摇,表现出来即是一个人严重缺乏价值感,找不到自我的确认。


    为了找到那种价值感,他们往往再累也要拼下去,也要坚持。(活着的目的是为了打垮别人家的孩子?)

     

    而这种要求在很小就已经形成了,那些乖孩子似乎从来都不怕苦不怕累,熬夜学习,只因为他们内化了父母的要求,把这种要求变成了自我要求的一部分,成为一个追求优秀的人。但其实追求优秀的目的不过是为了防止自己内心爆发的内疚感和羞愧感。这种内疚感内部的逻辑是“如果我学习不好,我就对不起父母”。“如果我没有成就,让父母没有面子。我就对不起父母,


    “所以我必须有学习好,我必须有成就,不然我就丢人。”


    我们常常会看到很过中学生有自残的行为,背后的原因很多是因为考试不好,父母评价差不接纳导致的孩子价值感低,这种价值感低正是孩子生存根基被严重动摇的表现,一个人失去了自我的确认感,内化的自我攻击让他们不断惩罚自己,但其实他们反映出来的逻辑不过是“我对不起父母,我替你们惩罚我自己,让我死去吧,让我打自己,是我让你们难过,我是罪人。”


    亲子冲突的极端是自杀或杀死父母,都是来源于对自己超我的反抗,要么被超我杀死,要么杀死超我,其实就是当父母的要求对自己是严重的戕害时爆发的生命本能反抗。

     

    随着80后、90后甚至00后的崛起,似乎更多的冲突被爆发出来,这一方面跟社会节奏的加快,社会压力的增长有关,另一方面也来源于西方文化的冲击,当然也有人们对活的更幸福这个需求的渐渐苏醒。


     

     

    大量的事实表明,虽然中国人对于考试特别在行,但是我们的文化没有造就出比西方更多的科技人才,艺术人才,中国孩子的创造性也被公认为低于西方国家,这固然跟中国的教育有关,但亲子关系先于教育。亲子关系作为一种内化于孩子性格里的关键东西,无疑对于孩子个性的养成至关重要。


    我们必须相信,最终推动一个人在世界上产生创造的是他本身的生命冲动,而不是外在的各种让父母满意,光宗耀祖的要求之类。过重的看重对世俗的追求,反倒让一个人成功的可能性降低,即便他成功了,也会付出巨大的心理损耗,因为这是一种依靠责任、内疚甚至恐惧产生的第二本能,并不是出于个体真正的热爱。


    人具有自我实现的倾向,它本来从每个孩子出生时,就根植于他们的内心,父母要做的不过是引导这种倾向,每个孩子都有存活于这个世界的价值和理由,他本身的存在就是价值,而不是被当成父母自我实现的工具,更不是需要很多成就证明才能享受作为一个人的该有的平等和尊重。


    而父母必须意识到,一个人要生儿育女,是因为他们想要一个孩子,想要一个夫妻的结晶而已,而不是为了达到一定年龄就生育,或者自己的人生成功的希望渺茫时,需要一个孩子来摆脱挫败感,认为可以靠着生育后代东山再起的借口,更甚至是为了夫妻间为了绑架一方的工具,或者用孩子取悦社会体现自身价值的工具。


    我觉得我要求的过高了,对于不够健全的社会而言,就微观生活而说,当生活的风浪席卷着每一人,让人似乎无力阻挡,被生活的泥沙席卷而去,一代代残缺的个体又如何能保持这种清醒?


    但是有个意识总是好的,尤其是在目睹愈演愈烈的成功对人的捆绑,造成人的生命力大量枯竭之后,希望你们能发现追求幸福是比追求成功更符合人性的要求。


    少一点累,少难为自己,才能少难为孩子。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