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吵架,儿子淘气;
父母责骂,你对你最爱的人甩过多少狠话!
“你给我滚”、
“我就当没生过你”、
“我怎么会嫁给你这种人”、
“去死吧你,再也别回来!”
……
这些“狠话”你是否熟悉,是否在你的家庭里或者你的嘴里说出来过?
多少狠话在我们生气的时候,我们随口从亲人当中甩出来~~~
也许你可能不以为然,但你却不知道,你的这些狠话,哪怕是生气的狠话,有时候说出口,再要收回是多么的难,甚至造成的伤害难以弥补。
有些家庭悲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酿成的,老父亲被飙狠话的孩子气得心脏病发作、小夫妻吵架后真的跳楼、孩子被父母责骂后离家出走……而假如没有那些狠话,悲剧就不会发生,生活就是另外一个样子。
对亲人、爱人、孩子甩过的那类狠话,却是很少出现在一般关系的人的身上,反而对于这些一般关系的人可能会在言语上更加注意,非常礼貌,也怕那句话没说对伤害到了对方,甚至可能会用小心翼翼的讲话来形容。
为什么对爱的人和一般关系的人是截然两种态度?
因为对于和一般关系的人相处时,人们的内心里是不知不觉会有“一堵墙”来阻挡那些不适当的话语的,这堵墙是无形的,但是却在暗暗地提醒人们要说“适当”“得体”的言语,即使再生气,也会隐藏起愤怒,不会去甩那些“出格的”“不适当的”话语。
可是,当面对自己所爱的人,人们心中的那堵隐性的墙就自动消失,恶劣言语和态度上的屏障不起作用,负面情绪也会随时表现出来。因为在人们的心中,和至亲至爱的人在一起,是不需要设任何的屏障,只要有“爱”就够了。
可是“爱”不是万能的挡箭牌,也会破损,特别是在言语暴力面前,长久下来也会破损,失去功能,甚至会产生“恨”!
在你所爱的人面前,你所甩的那些狠话真的是你内心里真实想法或愿望么?
这个问题在你冷静的时候答案必然是否定的,然而在气头上的时候就会使对方误认为这是你的真心话。其实,对于至亲至爱的人,“狠话”其实是“真心话”的变形,它们把真心话压制住了,让你觉察不到,也渐渐忘记了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愿望是什么。
§情绪是心理活动的信号 如心理学家鲍比(John Bowlby)谈不健康的依恋状态,其中一种为「焦虑型依恋」(anxious attachment)。 带着对分离有所焦虑而成长的孩子,可能发展出一种对于依恋的恐惧状态,他们渴望关注,一旦没有得到关注就会失去安全感,进而他们对于身边的人的行踪特别敏感,因为敏感而变得情绪难以控制,容易发怒。 在《圣经》的七宗罪里头,其中一项就是愤怒。 但焦虑型依恋所指的愤怒,除了情绪管理不当,还隐含着与愤怒这种充满热力的心理与行为相反的无助感。 ◎用情绪代替保护 愤怒的状态下,就很容易说出言不由衷的话,就像刺猬膨胀自己,竖起尖刺,当我们着眼于刺本身,就像着眼于一个人因为愤怒而咆啸、怒斥或粗言粗语。 这也点出无助感与愤怒的共生关系,当我们如刺猬一般露出凶狠的模样,会带给我们一种错觉,好像我们是强大的。 我们足以保护脆弱的自己,以至于有时无法分辨到底我们是吓跑了坏人,还是吓跑了好人。我们到底是获得了安全,还是孤立了自己。 所以出于无助的愤怒,是每个人都可能遭遇的情绪反应,因为在某些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不得不用这种方式保护自己。 然而,如果周围的人不被吓到,他们很可能会发现,那些咆啸、怒斥和粗言粗语,可能只是对自己内心安全感薄弱,渴望对方驻足在自己身边,不要离开的一种哀求。 如果有特定的对象,好比孩子对爸爸或妈妈,或是无理取闹的对待男女朋友,背后可能是想要得到对方的积极关注,好比「他在看着我。」这种安心的感受。 ◎情绪失控的后遗症 无助之下的失控言语,是情绪管理不当,以及需要关注的焦虑反应。 但这种方式往往只会带来反效果。 无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语言就像射出去的子弹,回不了头。 出于无助的愤怒攻击,对他人造成的伤害也是一个既成的事实。因此愤怒与伤害,就像化学的连锁反应,扩大了无助,就像一场没有尽头的传染病。 这并不意味着失控的情绪,都是无助者自身的问题。 有时面对需要帮助的对象,外人激发了无助感的连体婴,就是「羞耻感」。 好比在前述的故事中,被父亲骂妓女的女子,她百口莫辩,无助,且羞耻。 又好比在学习过程中,当师长或家长用分数训诫孩子,甚至在公众面前辱骂孩子,都会在孩子心中埋下阴影。但当无助感化为羞耻感,后者会比前者更容易激化出爆炸性的反应。 因为无助对应着一个积极关注的对象,好比呼唤父母「不要离开」、「请看着我」。 羞耻感是激发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自我否定,好像自己没有价值,自己不配存在。 这种自我否定的力量,在情绪失控下,可能让一个人急于把这个让我感觉自己没价值的对象,当场生吞活剥。 台湾有句俚语「见笑转生气」就是这个意思,刚开始我们被嘲笑,对于自己干了点傻事,有点不好意思。 但如果嘲讽接二连三,无助感激化为羞耻感,人的火气就会上来,这时候做出什么举动就不好说了。 §回归语言的积极作用:倾听、表达与沟通 语言的目的是沟通,而不仅仅是表达与倾听。 即使是发于情绪的宣泄,那还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表达,而表达与倾听密不可分。 最终使得个体与个体,或者一个个体的自我内在完成畅通的沟通,可能是厘清误会,也可能是表达意愿,进而达成某种程度上的改变与合作。 有效沟通,方能建立一个正向的关系。 最后,我们不妨参考哈佛心理学博士艾维(Allen Ivey)的建议: 1.根据对方的情况建立信任关系 当我们积极想要建立关系,经常我们过分着重自己的意愿,忽视了对方的意愿。沟通更重要的是去体察对方和自己的交互立场。 2.接受意料之外,放下控制 理解交互关系,试着从对方的立场着眼关系,并不意味着「肯定」能增进信任,换取所需信息。信任需要时间,还需要一些契机。偶尔我们可以抢先自我袒露,降低敌意。 3.从具体的例子出发 如果对话一直处于抽象阶梯(abstractionladder)层次,谈话无法形成实质意义。最好是从彼此生活中,自己做过的例子出发,能够更直接且坦然的理解彼此,倾听到真正能促进沟通的关键信息。 4.少批评,多关「心」 经常沟通无法进行,或者倾听无效的原因,往往是「批评」作梗。意愿更多是和感情结合,而非听从理性。若一个人「不愿」诉说,倾听就不会发生。 南京悦慈心理咨询官方网站:http://www.sos900.com/index_wap.html
公益电话:4001-535-900